Saturday, September 28, 2013

他沒有遺照

聲明:
“  2012924下午開始,網絡四處流傳夏俊峰明天將執行死刑的「謠言」,多家媒體都接到統一報導口徑。今天早上六點,夏俊峰家中,突然有法官敲門向夏俊峰妻子張晶送達死刑執行通知,並安排最後見面,此刻傳言成真,但死刑復刻律師至今未得到任何通知。
鑑於夏俊峰案一、二審、死刑覆核階段辯護律師在證據方面提出了諸多質疑,認為不能排除夏俊峰被城管強制帶走以及在執法室內被城管毆打的等合理懷疑。該案程序方面同樣也存在諸多問題,譬如死刑案件證人不出庭、應當出庭的客觀證人被限制出庭、旁聽席上的證人違法作證等。
根據201311實施的《最高人民法院關於適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 的解釋》第一百零四條規定:「對證據的真實性、應當綜合全案證據進行審查。證據之間具有內在聯繫,共同指向同一待證事實,不存在無法排除的矛盾和無法解釋的疑問的,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201071起施行的《關於辦理死刑案件審查判斷證據若干問題的規定》第四條也規定:「經過當庭出示、辨認、質證等法庭調查程序查證屬實的證據,才能作為定罪量刑的根據」。第十五條規定:「未出庭作證證人的書面證言出現矛盾,不能排除矛盾且無證據印證的,不能作為定案的根據。」
綜合以上法律和事實,我們作為長期關注中國法制和人權進步的律師,現就夏俊峰被死刑覆核並立即執行發表以下聲明:
1、抗議最高法院對證據存疑、程序違法案件通過死刑覆核並立即執行;
2、要求最高人民法院公佈夏俊峰死刑覆核意見書;
3、最高法院現行死刑覆核程序必須改造,去除其神秘化色彩,貫徹司法公開原則;
4、我們將繼續關注2013927宣判的王書金故意殺人案及相關的聶樹斌案的申訴。
聯合聲明律師:1、李方平 2、張磊 3、劉衛國 4、張科科 5、余全 6、王全平 7、葛永喜 8、唐吉田 9、吳鎮琦 10、江天勇 11、唐天昊 12、滕彪 13、趙永林 14、李春富 15、陳建剛 16、陳永苗 17、劉薇 18、李和平 19、范標文 20、劉偉 21聞宇 22、韓慶芳 23、黎錦暉 24、吳魁明 25、常伯陽    

他沒有遺照,含冤被處死後,靈位擺放的是北京藝術家吳玉仁畫的像。

夏俊峰今日被執行死刑 其子夏健強畫作曝光
新華網20130925
2013925,沈陽中院的官方微博發布消息:經最高人民法院核準,故意殺人罪犯夏俊峰今日被依法執行死刑。
2013925淩晨,沈陽小販夏俊峰妻子張晶在其微博稱,法院來人,送達家屬最後一次會見夏俊峰通知,正趕去看守所見其最後一面。
備受關注的沈陽小販夏俊峰持刀殺死城管人員一案,于201159在遼寧高院二審宣判,維持沈陽中院以故意殺人罪判處夏俊峰死刑的一審判決。
在這個日子裏,我們從夏俊峰之子夏健強的畫中,看看他夢中的爸爸。。。 “連結”

BBC中文網 
2013925
瀋陽中院官方微博說,經最高法院核准,「故意殺人罪犯夏俊峰今日被依法執行死刑」。不過,夏俊峰被執行死刑在網上引起爭議。
2009516,小販夏俊峰在瀋陽擺攤與城管發生爭執,刺死兩名城管。宣判後,夏俊峰提出上訴。遼寧高院在2011430作出裁決,駁回上訴,維持原判,並報請最高法院核定。
夏俊峰的辯護律師認為,「故意殺人」罪名不能成立,夏俊峰應為正當防衛。
瀋陽中院周三在微博發佈消息說,最高法院經覆核認為,夏俊峰「持刀行兇,致二人死亡、一人重傷」,「犯罪情節極其惡劣,手段極其殘忍,後果特別嚴重,應依法懲處」。
瀋陽中院說,對發生的衝突,「被害人申凱、張旭東負有一定責任,夏俊峰也負有責任,夏俊峰罪行特別嚴重,不足以從輕處罰」,最高法院依法作出核准死刑的裁定。
夏俊峰被執行死刑以及夏的家人要求留張合影的要求被拒一事,引起媒體和網民的議論。
夏俊峰的妻子張晶在微博中表示,法院來人送達家屬最後一次會見夏俊峰通知,她趕去看守所見夏俊峰最後一面。
張晶在微博中說,「夏俊峰求他們給我們一家合個影,被拒絕,說給他自己留個影,也不可以,為什麼,我不知道你們為什麼這麼殘酷,留下個照片給兒子看都不行嗎?為什麼這麼絕情啊?為什麼?
對此,《新京報》評論說,死囚刑前與家人合影這早有先例,被讚為法制的進步。司法正義理應要展示人性光輝,法無禁止而拒絕「最後合影」,有關部門需要給出合情合理的解釋,回應輿論關切。

2013927
【明報專訊】在爭執中刺死城管的瀋陽小販夏俊峰前天被處決後,與其陰陽相隔的夏妻張晶,昨在當地殯儀館取回丈夫骨灰。藝人伊能靜昨日則宣布,收夏俊峰的13歲大的兒子夏健強為義子,並公開承諾資助他學習及扶持他作畫,同時與張晶結拜為金蘭姐妹。張晶表示,伊能靜和他們接觸時十分豪爽,感覺就像東北女人一樣,和自己沒有什區別。
微博宣布與夏妻結為姐妹
伊能靜昨日在其經證認的新浪微博中稱:「願尊重司法,三個家庭的悲劇,孩子們皆失去父親,再不論是非。而旁人之惡言都是二度傷害。今日收夏俊峰子夏健強為義子,成為孩子義母。與夏俊峰遺孀瀋陽張晶結為姐妹。資助孩子學費、扶植孩子繪畫天賦,讓強強健康長大,也請朋友多幫助拍賣畫作,讓強強以自己能力站起來。」
夏俊峰2009年與張晶夫婦雙雙在國企改革中下崗後在瀋陽街頭擺攤當小販,卻懷疑被10名當地城管暴打,夏俊峰以切割烤腸的小刀將申凱及張旭東兩名城管人員刺死,造成三個破碎家庭。
強強愛作畫作品獲好評
張晶昨日對本報表示,對伊能靜的幫助感覺幸運。張晶表示,自從夏俊峰二審上訴在2011年被駁回後,自己這兩年來壓力也相當大,需要照顧一家老幼,自己父母的身體狀也不好,而且強強畫畫需要上學、補課,如果強強要繼續發展,「畫畫是個很用錢的行業」。兒子夏健強有畫畫天分和興趣,畫作經由母親的微博發布後,廣獲好評。
伊能靜早在去年開始就一直都對張晶和強強保持關注。伊當時在微博私信詢問張晶,是否需要經濟上的支持,張晶當時婉拒了,說幫忙轉微博就可以了。後來,伊購買了強強畫的明信片,並作為嘉賓出席了強強畫冊的簽售會。會後,伊與兩人聚餐,張晶說感覺伊能靜很喜歡強強,強強也愛聽伊說話。餐後,強強為伊畫了一幅肖像,伊出資1萬元買下。
張晶﹕她和我一樣爽朗
張晶形容伊能靜十分直爽,「很爺兒們(乾脆) 」,像東北女人一樣,「和我沒有什不一樣 」。因而對於伊能靜昨日的表態,並不感到特別意外,「她就把我當妹妹,把強強當兒子 」。張晶說,沒有特別覺得伊能靜有「名人效應 」,感覺很自然。
伊能靜是罕有的既在內地工作,又不時就社會議題或公共事件發聲的藝人。今年年初《南方周末》新年獻詞風波中,伊能靜回憶在台灣二二八公民運動中被殺的外公,並暗諷《環球時報》批評《南周》的評論文章是「狗仗人勢,比狗還像樣」。她隨後在微博公布,自己被有關部門約談。昨日,伊能靜在微博留言:「未來將再不過問社會之事,專心慈善,做好本分。






Sunday, September 22, 2013

以香港為家:移民,唔該先學做好公民

譚蕙芸 :以香港為家——移民,唔該先學做好公民 

【明報專訊】這陣子,移民成為「潮語」。政改不順、教育制度失靈、廉潔制度變樣、生活空間擠迫,香港人面對問題,第一樣嘢就提「移民」,似乎一走了之投奔西方文明就能海闊天空。這些論調聽在我這個曾經移民的過來人耳中,渾身不自在。

我在一九九五年隨家人移居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畢業後獨自回流香港。還記得,那些年,「回流移民」是「老土」的代名詞,我們錯失了香港經濟起飛,回港後要由基層職員做起,同輩卻已榮升經理。我習慣了加拿大生活節奏,行路慢吞吞,回港後被朋友訕笑:「乜你動作咁慢。」

忽然,移民由老土變時髦,香港人由看不起「加燦」(取笑加國移民用語)變成紛紛向我取經,向我請教移民資訊,令我哭笑不得。我想說,若你抱着逃避香港問題的心態移民,到了彼邦發覺別人所謂的文明社會原來如此,你又可能會跌入另一種失落的循環。

「香港人只知道自己有人權,不讓別人有人權」

為了這話題,我聯絡了移民加國多年的舊朋友。這對夫婦未夠四十歲,少年時移民加拿大,在當地讀書工作結婚,沒生孩子。移民二十多年,偶爾回港探親。他們不願披露真名,着我叫他們「阿邦」和「阿珍」。隨着近年社交媒體興起,他們對加拿大本土以至香港政局均熱切關注。

阿珍形容,移民不是「把香港的屋企用保護罩包起來,整個移送加拿大」。關鍵是,加拿大社會安定,制度文明,但你有沒有深究,別人的制度為何穩定?別人的社會建基於人權民主,你又是否願意為此付出代價?

舉個例子,聘請外傭。香港家庭四千元一個月,就請到一個外傭。加拿大呢?這裏有最低工資最高工時,外傭即使跟你同住,每周只能工作四十八小時,月薪近港幣一萬元,額外工作要計OT錢。關鍵是,兩年後,她有權「和你一樣」申請入籍加拿大。如此條件,當地人甚少請外傭,會把孩子放到託兒所。試想,數年前公民黨在香港外傭「試爭取」居港權,香港人也喊打喊殺。阿珍批評,「香港人只知道自己有人權,不讓別人有人權」。

「文明社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高稅制,若有人暫時不行,社會願意照顧他,我們有安全網。」

阿珍一矢中的:「香港政局動盪,你想走;加拿大社會穩定,你想來。但有沒有想過,文明社會之所以穩定,是因為高稅制,若有人暫時不行,社會願意照顧他,我們有安全網。」加拿大奉行「福利主義」,薪俸稅連銷售稅,稅率高達五成,但對窮人和病人大幅補貼,看病不用錢。相反,「福利主義」被一些港人視為萬惡。但大家應知道,世上沒有幸福國度,不用國民付出卻任你享受。

移民顧問公司喜歡用「實用」思維,把「移民」推銷為生活質素提升,卻避談外國文化和價值,其實是一種「消費式」的移民論述:家長說,香港教育制度不濟,於是叫孩子移民,到孩子學習了西方思維,又擔心他們學了「性解放」「不懂得孝順」「處處跟父母爭取人權」(近年加拿大安省推中學教導同性戀議題,引起保守家長一陣騷動);那邊廂,有人投訴香港蝸居太貴,到加拿大買了房子,又不肯按當地風俗綠化(市政府規定花園草地不能超於一定高度(??),不能疏懶不剪草),又或者不根據政府規定,進行垃圾分類(有新移民把垃圾混雜扔掉門口,工人會以不合作態度「罷收」該桶垃圾)。

「人們努力建設出來的成果你就去享受,你有沒有努力去建設自己想要的東西?」

阿邦笑說:「不要只看 Instagram 以為加拿大風光很美就想來。」阿珍說:「加拿大風光美因為有文明的人去保育。」畢竟,文明社會不是天跌下來,是由公民長年累月爭取而來。香港人若要移民,不能抱着Free Rider心態:「人們努力建設出來的成果你就去享受,你有沒有努力去建設自己想要的東西?」阿珍說。

若你覺得香港社會運動是「搞事」,我告訴你,加拿大公民社會更成熟,抗爭是國民生活一部分。多倫多地鐵巴士司機,為爭取改善待遇,每幾年罷工一次,交通癱瘓,市民不會投訴。又好像,多倫多北一個近八十年歷史的天文台 David Dunlop Observatory,內有一個在一九七○年代曾經發現黑洞的天文望遠鏡,其坐落地皮被地產商買下,計劃建數百大屋,怎知遇上保育界抗爭,爭拗七年,最後地產商同意保育該建築。不是很耳熟能詳嗎?工會罷工,反地產霸權,對香港人是「無謂爭拗」「搞亂經濟」,加拿大人卻習以為常。加拿大人早已看穿「發展是硬道理」這謊話,懂得追求人道和公義。

阿珍是個環保主義者,一直支持一個叫「綠黨」的弱勢政黨,這黨自八十年代創立,多年來一個議席也沒有,阿珍連續投票給此黨十二年,綠黨才產生第一位國會議員。阿珍和阿邦說:「有些人移民後不去積極 engage(參與)主流社會和政治,只躲在小社區自我封閉,最後又『呻到樹葉都落』,覺得人哋唔包容你。但你有沒有做一些事,爭取別人包容?為何別人是主流?你自己不能創造主流?」

「與其去別人的地方,希望別人的明君施捨愛心給你,你應該爭取自己的明君。」

有些港人,把內地移民視為「蝗蟲」,以為避走他鄉就能「眼不見為乾淨」,是一大誤會。雖然今年頭六個月港人移民海外總數近四千,較上年同期增加8%,但相比湧往外國的中國內地移民,香港移民人數微不足道。據《南華早報》引述的數字,二○一二年移居溫哥華的內地人與港人比例是27:1,有近八千名內地人移民溫哥華,同期移居當地港人數目卻不到三百。如果你以為移民可避免接觸內地人,實太天真。事實上,加拿大主流社會近年的焦點討論,正是如何與大量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共處。例如在我居住的多倫多社區,個別內地移民涉把獨立屋改建為非法劏房出租,驚動鄰居報警。我花費一番唇舌,向這名移居加國多年的南美裔鄰居解釋,「香港」與「內地」背景的分別。但想深一層,香港人最初移民加國也鬧出很多亂子(例如在花園養生雞、燒臘店味道惹當地人反感、做生意瞞稅等),港人也花了多年才學懂做公民。

總的來說,若你明白加拿大社會制度,了解其價值觀,你嚮往這種文明,甘心付出代價,我百分百支持你移民。我相信,你會成為一個好公民,對你要移民的國家,甚至對人類福祉也有貢獻。相反,若你抱着一種「逃避心態」,因為不喜歡香港而移民,只祈求別國制度保障又不肯付出,其實是一種封建社會下的「臣民」心態,祈求天降「明君」,未能進化成現代社會積極主動的「公民」層次。阿珍指:「與其去別人的地方,希望別人的明君施捨愛心給你,你應該爭取自己的明君。」

「我想回來搞社運,不是爭取自己利益,而是見到你們被『迫害』,我看不過眼。」

阿邦曾經在非政府組織工作,被當地人關懷弱勢的觀念打動;阿珍曾因一宗小車禍,得到陌生人不計付出的支援:「我在這裏生活,看到公義公平,產生了一種正義感。我知道,坐喺度不會有改變,每一個人都要出一分力。」

所以,當香港人投訴香港太亂,嚷着移民;這對夫婦卻表示,正因為香港亂局,他們有可能回港支援社運。剛過去的夏天,我和阿珍阿邦於加拿大飯叙,首次聽到這個「回港撐社運」的想法,深感震撼。原來,近年阿珍迷上「網台」,阿邦也因社交媒體興起,更多接觸香港新聞和評論,自此便熱血沸騰地關注香港時局。

阿邦說,去年反國教,差點想坐飛機回港到公民廣場支援;阿珍也說,她渴望回港參與七一遊行:「又話五十年不變,但你看官員說話,離晒譜。香港已變,不是以前的香港,香港人畀人踩到上心口。」

我反問,香港愈亂,不更證明當年移民決定是對的,移了民的人不應額手稱興,還來關注香港?阿珍和阿邦異口同聲說,香港是他們長大的地方,「屋企被人搞垮」怎能無動於中?阿邦說:「就好像一間學校的舊生,見到母校有事,舊生都想站出來做點事。」阿珍更矢言:「我想回來搞社運,不是爭取自己利益,而是見到你們被『迫害』,我看不過眼。」

兩人認真地說,若佔領中環明年進行,會考慮回來參與。阿邦和阿珍說,以前香港移民回流,主要因為香港搵錢機會多,但今次推動他們回港卻是對香港的一份「使命感」。談到對香港爭取普選這一役,阿珍說:「路是人行出來的,得唔得都chur番一鋪(拼一回)先啦!」

我們透過Skype對話,說到這裏,我忍不住感嘆:「就是現在這個時候,才更加不願意離開。」阿邦語重心長說:「在這個關頭,簡直有使命感啦!」加拿大和香港時差剛好十二小時,談到這裏,已是香港正午,加拿大凌晨。我在想,香港這一刻,究竟正步向漫長的黑夜,還是黎明前的最後一抹陰霾?還待你和我和每一個香港公民,創造改寫歷史的可能。

安裕:「崔台菁」與本土化

安裕周記:「崔台菁」與本土化

【明報專訊】認識或不認識的朋友最近都寫到台灣民主化進程裏的種種,必不或缺的是國民黨遷台之後的隱性本土化政策。說隱性,是因為推動本土化的蔣經國從沒有公開說他的策略是本土化,可是不久前去世的監察院前院長王作榮卻有另一套看法,王與兩蔣——蔣介石及蔣經國——都有長時間近距離接觸,他在自傳《壯志未酬》指出,一九七二年蔣經國接任行政院長後推動本土化不遺餘力,做法是從地方到中央官員的替補更換,「使人在不知不覺間完成其本土化政策」。

想起這部書,是因為台灣總統馬英九與立法院長王金平的政爭,事件背景不再贅述,在其他民主國家,這不過是總統與議會議長齷齪權鬥,但台灣社會迅速把焦點轉到王金平的本省籍與馬英九的外省籍身分。目前尚未知道爭鬥會否擴大成陳水扁年代的族群撕裂,然而把人們檢視台灣政治本質即省籍辨識再次帶出,延伸的是本土化在台灣從外省籍統率以迄「人人都是台灣人」的政治符號在地化漫長歷程。

在中共大軍震懾之下,台灣過去六十年做出了一些「既要做更要講」的政治操作,包括強調「正統中國」以避中共藉口打擊台獨出兵台灣;但在同一時間,台灣更默不作聲做出了更多本土化安排,因為據王作榮所述,「老總統與經國先生早知反攻無望」。反攻,是蔣介石撤到台灣後曾經指望美國援手反攻大陸,當時有四句豪言壯語,「一年準備,兩年反攻,三年掃蕩,五年成功」,後來因美國不支持而作罷。一九七二年尼克遜訪華後,台灣人心散渙,「牙刷主義」盛行——一柄牙刷放身邊,有事即逃出國。蔣經國當時推薦台灣人民讀一部美國小說《天地一沙鷗》(Jonathan Livingston Seagull),通過這部由作家Richard Bach寫的小書,蔣說出他的台灣人生裏最清楚的政治取向,「飛翔的目的,不僅在於覓食,而是在於追求一個理想,一種快樂」。這隻小沙鷗被認為是蔣經國以書寄意的政治傑作,在這一年,本土化開始進入軌迹。

台灣的民主有從下而上的推動,也有自上而下的力度。威權年代,台灣囿於中共的軍事威嚇,亦受到美國的「保持現狀,不統不獨」限制,兩蔣的中國意識儘管長年如一,但如何理解卻各有階段。有一種說法是,當兵敗如山倒的國民黨官兵家屬星夜倉皇抵台,蔣介石不久即判定反攻甚難,與解放軍兵力對比懸殊是其一,美國的黑手是其二,老蔣防中共之外也防中央情報局滲透,形成高壓政治氣候。這段時期,蔣介石在大陸時的中央軍嫡系司令陳誠擔任台灣行政院長,推動影響深遠的土地改革運動,其中包括「三七五減租」,即耕地租金不得超過當年收成的千分之三百七十五,極大程度上壓制了地主。陳誠此舉,若干年後被認為是台灣本土化的第一步。

由於中共虎視眈眈,台灣本土化只能做不能說,以免引起北京懷疑。蔣家父子更大力打擊台獨勢力,一時間,獨派或只是持有多黨制思想的無不一一投獄,個別遠走歐美,在海外搭建足以影響美國國會決策的台灣人游說團體。這一手暫時贏得短暫安穩,更為深遠的本土化播下種子。王作榮在《壯志未酬》說,兩蔣深知無法反攻大陸,「外省人士不可能長期統治台灣,中華民國及中國國民黨要在台灣生存下去,便必須本土化」。蔣經國曾在蘇聯讀書,深明共產黨思維,他自己也一度在蘇聯紅軍服役,王作榮指小蔣「非常深沉」,喜怒不形於色,暗地大力推動本土化,表面再三力稱打倒台獨,實是明修棧道,暗渡陳倉。

國民黨暗推本土化

台灣的本土化過程中有一個名詞「崔台菁」,這是寶島當時紅透半邊天女歌手崔苔菁名字的諧音。蔣經國的「崔台菁」蘊含三個意義﹕王作榮說,「崔」是指工作能力極強,但台灣民間則說「崔」是「催谷」之意;「台」則不言而喻是台灣本省籍人士;「菁」則是精英台人。「崔台菁」的主要頭面人物是李登輝,七十年代初以四十九歲之齡成為行政院政務委員,再由王作榮介紹進入國民黨。另一是早前去世的林洋港,也是一九七二年成為省政府委員,之後以個人魅力直上青雲,是台人之中不可多得的具有一流手腕的草根型人物,其綽號「表面張力」是指喝米酒時把酒斟至杯口呈弧形一飲而盡。此外,還有更早出道的台籍大老謝東閔,以及備受重視的張豐緒等,俱台灣本地化官員的主要人物。

今天,台灣本土化是鐵一般事實,大勢不可挽,硬要台灣回歸中共治下的中國已不可能,因此中共過往提出對台「一國兩制」已無人再提,「台灣最高領導人可任國家副主席」之說成為絕響,所以現在不再談香港「一國兩制」是對台示範單位,況且今天香港「一國兩制」已然變質,「一國」先於「兩制」,對台灣更無吸引力。也許正是如此,中共對香港再也不必顧忌,捋起衣袖親自下手。說回歷史,如今台灣的本土化是否真正蔣經國所想,一度引起討論,江西年代已是蔣經國機要秘書的漆高儒在《蔣經國評傳——我是台灣人》寫出端倪,蔣於一九八八年一月去世,逝世前半年即一九八七年七月邀請十二地方父老茶敘,漆高儒引述蔣經國說道,「我在台灣住了四十年,是台灣人,當然也是中國人」。作為中華民國法統維護者,蔣經國臨終前六個月說出這番話實在並不容易,人們看到他對台灣未來的期許,台灣人的本土性先於中華民國的大一統。

蔣經國話中有話露玄機

台灣本土化來得絕不容易,能在中共及美國兩大強豪之間走出生天,除了蔣經國的明統暗獨,更大的是由下而上的本土力量,裏應外合。中共苦無證據拷打台灣,因為打擊台獨做起來國民黨比共產黨更狠,港人K君九十年代初自久居的紐約回港,準備途中經台灣一遊,當時已是李登輝時代的後解嚴時期,可是去台灣駐紐約辦事處申請簽證被掃地出門,後來得悉原因竟是「與台獨分子過從甚密」。實是K君在大學及工作期間與台籍朋友關係密切,詎料便因此被拒。如今事過二十年,回想起來實是一場戲,只是自己不知成了客串茄哩啡。到了九十年代中,台灣本土主義旺盛,政客都要懂幾句台語,宋楚瑜馬英九要秀閩南話,像連戰那種生於陝西的本省人,祖父連橫是《台灣通史》作者,父親連震東是國府部長,人稱連戰這種身分做「半山」,外省本省大小通吃。

台灣本土化於堅持大一統的中共面前確是不可能的任務,但正如蔣經國晚年說的「時代在變,潮流在變」,台灣不可能一輩子守那個不可能的中國夢而「夢裏不知身是客」。在台灣民主化以至本土化的進程,在蔣家父子獨裁到極致的威權統治三十年之間,晚年邁開本土化步伐甚至在政治層面出現翻天覆地巨變,人們當然要對前仆後繼爭取民主的台灣本省籍人士致以崇高敬意,然而事隔多年回首前事,當年若隱若現的威權時代「巧合地」半開本土化門縫又是哪門子的政治考量,值得深思。再退一萬步說,蔣家父子不願改革,但台灣本土化早晚也會實現,分別只是時間問題——當一九四九年到台灣的外省一代逐漸隱出歷史,水到渠成是唯一的走向。

美國插手台灣變局

這此中關鍵除了前述兩者,美國取態有極大關係。尼克遜一九七二年首次訪華,二月二十二日與周恩來會談,尼克遜在中美五點協議的第二點承諾「我們不曾也不會支持任何台灣獨立運動」(we have not and will not support any Taiwan independence movement),以及應中共要求的第三點「阻止日本勢力進入台灣」,表面上給北京天大人情——既阻台灣獨立,又擋住中共最痛恨的日本進駐台灣——但美國沒有表明不支持台灣本土化。尼克遜的盤算在一九七九年一月中美建交後露出水面,美國以國內法形式通過《台灣關係法》,繼續深遠地影響台灣未來。幾乎同一時間,大批受過美式教育的台灣青年,在「革新保台」旗幟下回到台灣,展開鋪天蓋地的本土化第一步。美國在兩岸問題始終佔著先手,這或可以解釋,吃美國人虧吃了幾十年的中共,為何對美國駐港官員「干涉內政」雷霆大作,怕的便是不知哪裏再來一隻小沙鷗。

Saturday, September 21, 2013

當頭月

今年中秋沒有舉機向月亮;都老朋友了,一年十二次月圓,老鋪老店不必趁它最人頭擁擁最生意旺盛那天幫襯,隨意就好。但今年在 facebook 倒是見別人的月亮就按讚,故此也就,超量賞月。

和 等約了晚上在沙田吃飯,之後應節曬月光。我說多年傳統,過節都在哥嫂家吃,今年也不例外吧。晚上侄孫來,十四個月大,過了兩個中秋。去年說過,他是地上明月光。佢阿爺,我阿哥,平日四體不勤飯來張口,現在甘為孺子牛,二十幾磅人仔高高舉起摸燈、低低彎腰團團轉助行。阿嫂說,「佢自己個仔,小時候唔見佢抱。」言若有憾,一面拿來閃閃光鴨鴨燈籠逗孫。
所謂嬋娟,不同時日,不同心境,每人心中,便也各有遠近。

昨夜寫完前面兩段,貼了第一段在 facebook;今早見 留言曰:不是所有中秋月都是當頭月,今年是當頭月,所以特別明亮。我就答,人生幾見月當頭,咁,見到啦 ~
以為他來找碴,卻忽然悲秋:是啊,人間多麼令人留戀,可生活卻總給人帶來痛苦。
由是我答:咁,痛苦,分幾多級呢?人間情事,沒有絕對,也無所謂最;既然沒有絕對痛,也好難定義最差,可以放下,就放下啦,阿伯 ~
阿伯沒有接話,也許忙別的事去了。

我自己,因話承話,以這麼一段作結:曾在母親喪禮上說,每人都有一個份——是傷心,也是自我排解。轉眼三年,期間看著一些人離去、一些人的遭遇,不想說什麼報應,因為不想心中懷惡意,卻愈來愈相信,每人都有一個「份」。如果這人的份是四份三杯水,勉強湊滿一杯,那「勉強」得來的,未必是福份。。。

Facebook 語言,確是與 blog 有不同。零散、飄忽、隨意轉移。
是為記。

Thursday, September 19, 2013

月到中秋去咗邊?

古人不見今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

地球人,月餅節快樂 ^0^











Saturday, September 14, 2013

長短歌

好吧,今日天氣佳,抄楊牧新詩集《長短歌行》詩一首,tumfb 友。
事緣有人說在台北書店還沒見新書上架,網上倒已開售,那麼香港有貨未?
facebook 常有互動,話題愈扯愈遠,懶得同題兩貼,咁個 blog 就偶有生疏。既是親手抄詩,得閒來巡視的潛水甲乙丙們,請笑納。

與人論作詩
楊牧
今日天氣佳,惟白雲舒卷
在我胸次浮沉,舉凡意象符號
與聲韻等皆隱約築起心牢將你我
於拗峭椶櫚間幽禁,再也
聽不見箜篌上下交響,看不
到水邊有陰影迅速自樹巔跌落
或破碎的形狀印證無妄之波光粼粼
允許我以破曉時分目睹
那啟明一等星的光度為準
既知短時間裏眾宿合絃罷
都將紛紛熄火,滅去,如賢愚不肖
各取歸途,在午後細雨中分別
趕路:零亂的腳程踏過彼此倉惶
多風的胸次
(二0一一)

而相關上文,是這樣的——
屏東走山,彰化受災,別人一剎那毀家,我去不去得成花蓮,算一回事嗎?
說花蓮。先生請飯,他們老式人,當然還有野送,得新出版楊牧詩集《長短歌行》。先生隨書說了句俏皮書評,這裡好說不?想是不好說。
楊牧與葉先生都花蓮人,少年同學,很多年過去,人與書緣固在,老友哉,有咩唔講得?卻同一句話,還看當下語境,以及現場氣氛,笑話一旦遭誤讀,好事變壞,會死得。

Sunday, September 8, 2013

在天母走路

在天母走路。這日難得天藍明靜,風微涼,意外的好天氣。

公車紅 15 的司機〈啊,這裡稱駕駛〉回頭看過來,車廂只剩我一人,是終站了嗎?他點點頭,於是走向車門下車。其實不知落腳何處。

我對天母的記憶,就一段天母西路,並且是,幾近三十年前第一次到台北,住過一個多月的幽靜民宅周圍一小塊地段。樓房最高就三四層,馬路少見車行;初抵步,站陽台看對過叢林,伯母指向隔遠樹叢中一角房頂,說那是蔣xx的家;時近春節,蔣xx送來金門土產,無非疏菜魚肉,可那是解嚴前後,金門仍乃軍禁重地,而我所知道的金門,大抵來自野史和小說。

那是生活中某段過渡,眼前轉折,猶有無限想像,沒什麼好顧慮,事情不一定論輸贏,以至於,凌亂時刻常有好意來敲門。

時日跳接,進進出出台北,沒再到過天母。伯母一家移居溫哥華。對上一次來,去年吧,街頭看見往天母路牌,心下想,找天去走走。早前見別人寫公車 606 往來天母和萬芳,這一端到那一端,滿載舊日時光碎片,心又想,呀,改天坐它一

隨行隨遇,又到士林,看見去天母的車就上,不動的街巷,行遊的人。若認真要重遊舊地,有計程車,不用智能手機,否則大可 google 之,最原始方法,路在口邊,但這日選擇憑感覺走路。來到天母,它與我所僅餘的為時光漂洗成灰茫輪廓的街巷已經沒有連接點,既然無著意尋找,便也沒有再回到多年前那段天母西路。

在新識街巷倘佯的這個傍晚,很好,空氣中有股似曾相識的味道。其實沒有什麼可堪回溯。夜色降臨之前,卻有些什麼,徐徐上升,沒入暗處。

往路燈明亮的方向走過去,公車站牌 606 在燈下微笑,回程竟是這樣的完成,幾乎不應該有更好的了。

 
 
















Sunday, September 1, 2013

食事,安魂

臺鐵自強號在屏東遇土石流的同天, 冒雨開兩個多小時車往臺中吃據說是最好吃的小籠包。
這當然完全不符合本人風格。世間物事, 何來最好, 何況還要無視人身安全;最簡單的解釋, 只為不掃興。
好吧, 那它有多好?ok , 好似生煎包好 d wor。這話, 也就省著吧。想想雨中站街頭持傘熱情接待的地頭虫, , 真是勞師動眾。
日光盡, 天黑雨黑, 興高采烈的人好似完全不必考慮回程路上有多艱險, 當然也有傻更更的, 根本不知道。
晚上吃的不比白天差, 鹽水雞和鵝肝, 還有櫻花蝦炒飯, 真是好好味, 絲瓜清甜, 餘不一一, 凡事過滿招損, 於是本人就, 大大方捐出自己那份平靚鮪魚生……。
三更半夜寫食事?其實更似安魂紀。
匆匆來匆匆走, 回程果然招風雨, 唔知做乜要如此亡命夜奔, 悍然掠過切線的大卡車, 潑面的雨幕, 車廂裡呱呱嘈的人, 沒有進退維谷,只有一路向前,我又不是司機, 命仔不在自己手上, 不敢挑釁司機情緒, 就暗自嘀咕, 為兩餐啫, 好一餐, 唔好又一餐, 點解要畀命搏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