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在
在與不在
張照堂
羅蘭.巴特說:「照片就是『曾經』,是回憶也可能是夢幻。」他的意思是,照片裡的光影是過去『在』,現在或將來「不在」。他又說:「攝影家的特殊視力不在『看』,而是『適時在場』。」所以,「在與不在」是攝影值得敲推的有趣提問。第一次想到「在與不在」的話題是一張1962年拍的片子,我站在自家頂樓陽台上的自身照,只是一個殘缺的影子留在護牆上。它是「曾經」,是回憶也是夢幻,我也適時在場。可是照片中,當時的我身軀不在,影子在。身影在,頭又不在。再看久一會兒,似乎軀體不在,靈魂在。然後我又看到同一年在新竹五指山拍的照片,一個背部裸體斜立在山頂上,他的肉身在,四肢與頭殼不在,但又彷彿呼吸與精神仍在。隨後,我一張一張往下找,似乎每張照片都可以扯出一點「在與不在」的推想,好像有些望圖生義,但也不算離譜,總還能增添一些說詞與臆測的空間。
歷來關於生命與靈魂、實象與徵象「在與不在」的爭辯,哲學與宗教上已提出了許多大哉問,何勞攝影家插嘴。但往攝影上延申,似乎現像存在的真實中,可以有許多前置及後設的不真實。「我的靈魂被你攝去了。」許多原素人不是這樣說嗎?我的軀體在,靈魂已不在。說得也是,他們的靈魂與精神被鏡頭留在一剎那之間的賽路路片上,當剎那過去,英氣不在。風景與物件也是一樣,現場與物象或已不在,存在的可能是一種記憶裡的氛圍與狀態。
於是,我在「在與不在」中迷路、徘徊。我發現我尋找的不是風景,是一種記憶,一種氛圍與狀態。這樣的記憶,或許欲表達巨大的安靜與空無,或許想傳達微妙的想像期待,亦或許等待另一種呼之欲出的能量騷動……總之,我嘗試尋找仍在呼吸的回憶與風景。
風景中,現實在,現實似乎又不在。
人出現,人消失,在與不在中,宛如殘夢裡的一瞥。
或許有如網友提及的,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對植田正治的作品「砂丘」所做的評語:這是與時間無關,而是在隔絕了時間的空間裡所呈現出的相似性罷。
或許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空間的游離或移位,景框裡的人活著,未必在,人消失,並非不在。但是,影像需要用如此繞口令的話語來解套與修飾嗎?攀附這些形而上的辭彙,影像的自由度到底還在不在?
我還是迷失。但感覺「在」,萬象無所「不在」啊……。
(如是我見。流光。明滅。所在。所不在。)
張照堂
羅蘭.巴特說:「照片就是『曾經』,是回憶也可能是夢幻。」他的意思是,照片裡的光影是過去『在』,現在或將來「不在」。他又說:「攝影家的特殊視力不在『看』,而是『適時在場』。」所以,「在與不在」是攝影值得敲推的有趣提問。第一次想到「在與不在」的話題是一張1962年拍的片子,我站在自家頂樓陽台上的自身照,只是一個殘缺的影子留在護牆上。它是「曾經」,是回憶也是夢幻,我也適時在場。可是照片中,當時的我身軀不在,影子在。身影在,頭又不在。再看久一會兒,似乎軀體不在,靈魂在。然後我又看到同一年在新竹五指山拍的照片,一個背部裸體斜立在山頂上,他的肉身在,四肢與頭殼不在,但又彷彿呼吸與精神仍在。隨後,我一張一張往下找,似乎每張照片都可以扯出一點「在與不在」的推想,好像有些望圖生義,但也不算離譜,總還能增添一些說詞與臆測的空間。
歷來關於生命與靈魂、實象與徵象「在與不在」的爭辯,哲學與宗教上已提出了許多大哉問,何勞攝影家插嘴。但往攝影上延申,似乎現像存在的真實中,可以有許多前置及後設的不真實。「我的靈魂被你攝去了。」許多原素人不是這樣說嗎?我的軀體在,靈魂已不在。說得也是,他們的靈魂與精神被鏡頭留在一剎那之間的賽路路片上,當剎那過去,英氣不在。風景與物件也是一樣,現場與物象或已不在,存在的可能是一種記憶裡的氛圍與狀態。
於是,我在「在與不在」中迷路、徘徊。我發現我尋找的不是風景,是一種記憶,一種氛圍與狀態。這樣的記憶,或許欲表達巨大的安靜與空無,或許想傳達微妙的想像期待,亦或許等待另一種呼之欲出的能量騷動……總之,我嘗試尋找仍在呼吸的回憶與風景。
風景中,現實在,現實似乎又不在。
人出現,人消失,在與不在中,宛如殘夢裡的一瞥。
或許有如網友提及的,日本攝影家荒木經惟對植田正治的作品「砂丘」所做的評語:這是與時間無關,而是在隔絕了時間的空間裡所呈現出的相似性罷。
或許也可以說這是一種空間的游離或移位,景框裡的人活著,未必在,人消失,並非不在。但是,影像需要用如此繞口令的話語來解套與修飾嗎?攀附這些形而上的辭彙,影像的自由度到底還在不在?
我還是迷失。但感覺「在」,萬象無所「不在」啊……。
(如是我見。流光。明滅。所在。所不在。)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