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August 22, 2009

埋冤

每日看災情。
大災發生,總有眾說紛紜。台灣名字的由來,說法便有多種。
年代較早的史料,有說台灣叫「岱嶼」、「員嶠」、「岱員」、「大員」、「大灣」..... ;清末日據初期,台灣人連橫(連戰祖父)所著「台灣通史」則說:或曰台灣原名「埋冤」,為漳泉人所說。明代漳泉人入台者,每為天氣所虐,故以「埋冤」名之。志慘也。
閩南語「埋冤」不吉利,而台語音近似「臺灣」,遂改稱較文雅的臺灣。

說慘,汶川地震的慘況如在昨日,土石流覆沒的災區,卻是在海峽另一邊了。
災民都是慘的。嚎哭的眼淚,都很哀慟,然而看著看著,看見了不同。

每次想起依然難過的一個場景,是汶川地震,年輕的志願者進入災區,遇見家破人亡的老人獨自揹著僅餘家當茫然上路,沒有眼淚,也不知道該走向哪裡,年輕人慰問他後無奈分手,老人只輕聲說:謝謝你們,辛苦大家了,累你們擔心了。
習慣了被當成芻狗看待的老人,不知道什麼是申訴,也許遇委屈真去申訴了,只會招來報復。災難降臨,更沒想到可以要求支援。有苦,就承受,遇好意,是額外施恩。
也有眼見一間間學校豆腐渣一樣塌了,驟然失去子女的父母,試圖追究當中涉及幾多人禍,可直至今日,過程中遭受的打壓,為禍更甚於天災。

受風災水淹土埋的台灣災民當然都很慘,但是看見堂堂總統被嗆反應遲鈍、救災不當,低眉肅目來到現場,硬受篤口篤面指摘叫下台,當然還有傳播媒介嘲諷起哄,批判官員唯恐不及,種種憤怒和怨責聲音再激烈,也不必轉彎抹角借古喻今,相對天大地大對岸一片噤聲生硬和諧,這邊的一地泥濘濁水,總讓人覺得,這個社會是有希望的。
把兩地受災的傷痛面容反複對照,看著看著,這一邊較諸對岸同胞少了恐懼、絕望、有冤無路訴的沉重壓抑,多了發聲吐苦水的自由;當然也有黑暗和不公義,然而受委屈的人,猶有向著攝影鏡頭、或者直面庸碌官員,即使態度潑辣,依然得以申訴的空間,這正是社會公民應有的權利,和尊嚴。
那麼即使每日看時,要忍受某些時事評論員的煽情偏頗,也知道眼所能見的畫面不是事實的全部,依然寧願相信,這確是個寶島,它的住民還是有希望的。災民哭完就會一面罵政府一面重建家園,前路當然艱難,但一場災難如果能見證橫行島上的威權統治過去了,白色恐懼也過去了,政府無能原來可以由人民指摘督促,災情再慘,不必有譚作人、許志永、郭寶鋒、陳光誠、胡佳……也許有同名同姓者,卻無須面對他們的同樣遭遇。那麼生活其中的人,還是有希望的。

LINKS:
"失望的力量"
vs
"改變的力量"

1 Comments:

Blogger 心血来潮 said...

呵呵,不愧是意淫强身,劝你去中国的网站看看咱们对台湾8.8风灾的真实看法吧。

10/9/09 6:35 AM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