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June 2, 2009

64‧其二

節錄自封從德《六四日記—廣場上的共和國》 (出版:香港晨鐘書局,2009年5月)
信報09年5月14日

羅生門的困境
封從德


我相信,羅生門的困境,是所有歷史研究者都會遇到的,「六四」研究尤其是如此。著名影片《羅生門》說明這樣一個道理:人性的弱點與局限,導致利益相關者只會說出對己有利的一部分事實,掩蓋對己不利的一部分事實,甚至為了有利而編造故事,而有利不利則因時勢而變化。電影中,四個人物在衙門受番時就是這樣:強盜自誇英勇無比殺死武士贏得美人心(而不是之前騙取武士信任強暴了武士妻),武士則透過靈媒自稱壯烈切腹,武士妻自詡為貞女烈婦,唯一明白真相的樵夫則因偷了武士的短劍不肯吐露真相,最後才在「羅生門」和盤托出。
「六四」資料因為數量龐大,這類「羅生門」大量存在。這裏僅舉一個例子—五月十四日十二學者上廣場。

事件的經過
在後來對此事有記述的當事人中,如果一定要排一個光譜,從支援絕食學生的要求,到希望無條件撤離廣場,大致可以這樣排序:鄭義、蘇煒、嚴家祺、于浩成、李洪林、蘇曉康、王超華、戴晴。根據各方面資料,尤其是當時的錄音,重構出的事件經過是這樣:戴晴得到當局首肯,在絕食第二天,十四日下午,幾乎在學生與政府對話的同時,召開一個「著名學者關於形勢的座談會」,以便次日發表在《光明日報》上。王超華跑到會場上,希望學者們去廣場勸撤。
學者們經熱烈討論,草擬了《緊急呼籲》,一方面呼籲政府答應三點要求(承認學潮愛國;承認學運組織合法;不採取暴力,不秋後算賬),一方面呼籲學生暫時撤離廣場,並誓言若政府不能做到以上三點,將和同學們一道奮鬥到底。會後大家被接去對話現場,王超華發現政府方面並沒按之前答應的那樣實況轉播,就衝進對話現場喊停。學者們對學生念了《緊急呼籲》,隨後又到廣場學生廣播站念了一遍;戴晴則單獨去見統戰部長,私下(而非戴晴自稱的是「被推舉的代表」)商量了一個方案,然後再去廣場。等《緊急呼籲》念完,學者們又做了一些演講,這時戴晴才亮出那個私下方案:只要領導人到廣場說一聲同學們好,並答應將下午的會議內容見報,同學們就撤離廣場。
至此同學們恍然大悟,沒接受這一荒唐的方案,學者們只好離開廣場。之後學生們又有廣泛討論,有的支持戴晴方案(當時都以為是學者們的共同意見),有的則堅決反對,包括王超華也堅定地說:她代表的北高聯,與對話團和絕食同學完全一致,一定要堅持到最後勝利。

回憶的差異
下面我們來看看對此同一件事,這些當事人回憶的差異有多大,又如何隨時間而演變。「六四」後不久,蘇煒的文章記載了他們對戴晴暗中做手腳的不滿,李洪林講:「戴晴那樣說很不好,她不應該把學生當小孩一樣的哄,她說的那番代表我們十二人的話,也並不是大家早先商量好的。這個事情這樣一弄僵,往後這個中間斡旋的角色是誰也沒法當了」;但蘇曉康卻憑借文學家豐富的想像力,說了一個虛構的故事,以此證明學生的「非理性」及他和戴晴的「理性」;而在一九九二年的回憶中,戴晴因為那天做的手腳露餡,被知識界孤立,於是將怨氣發在學生身上,廣泛傳播蘇曉康的這個虛構故事,並掩蓋她與當局的私下協議,而把自己說成被推舉的代表;王超華一直回顧她如何殫精竭慮勸學生理性從廣場撤離,而不提最後反對戴晴方案要堅持到底;鄭義的回憶則見證戴晴方案的荒唐與適得其反及隨後的孤立;二○○一年于浩成的回憶也很不滿戴晴暗中做的手腳,指「戴晴這樣做完全沒有與其他十一個學者、作家商量」,其方案「與原來十二人一致協議並鄭重簽名的《緊急呼籲》中所提出的條件相差甚遠」。
可嘆的是李洪林,在海外長年沉默後,二○○五年在大陸寫了一篇回憶性的評論,這時他的立場有了很大轉變,不僅全盤接受了戴晴廣泛傳播的虛構故事,更將《緊急呼籲》說成是單方面針對學生的勸撤呼籲,還說學生代表也都接受了;直到最近,戴晴還在傾向有問題的香港媒體《明報》上將《緊急呼籲》扭曲為單方面的「勸說同學們讓出廣場」。

記憶的陷阱
戴晴廣泛傳播並讓李洪林掉進陷阱的那個虛構故事,是這樣的:就在戴晴提出那個私下方案後,封從德立即帶領廣場上的人念了三遍《絕食宣言》,由此廣場情緒突然逆轉,學生們才開始反對戴晴方案。這個故事其實很容易證偽,因為帶領廣場十幾萬人念三遍《絕食宣言》絕非小事,那會長達數十分鐘且吼聲震天。這麼宏偉的場面,不僅作者沒有記憶,當時的音像記錄和媒體報道也都沒有—原因很簡單,那根本沒有發生過。
一些人根據自己的需要,憑空捏造了故事,另一些人則掉進了記憶的陷阱,且因「羅生門」效應而甘願掉進陷阱把自己裝進這個虛構的故事。其實,掉進陷阱的並不只是李洪林老先生,還有美國學者為之背書的《天安門文件》,其中幾乎完整拷貝了這個虛構故事,卻赫然納入那天中共三個情報部門向中央遞交的報告內容。這說明《天安門文件》至少有一部分資料抄襲了後來的回憶,卻很不幸連戴晴的「羅生門」錯誤也抄了進去。
這個「羅生門」錯誤其實很好理解—「六四」後,因為大屠殺帶來的責任問題,許多當年支持廣場學生的人,輕則不敢承認當時的支持,或喜歡強調自己在一些私下場合也有勸撤的意思,重則不惜罔顧事實編造故事,來證明自己的「理性」和英明。這就是為什麼「六四」史料有如此之多「羅生門」的緣由。


link: "封 从 德:21 名 通 缉 学 生 今 何 在 ?"

0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 Home